找到相关内容15980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回鹘文化对契丹的影响

    辽朝统治者将白衣观音奉为家神,他们喜雕塑着白衣的佛像,更建造白色的佛塔。笔者注重到,契丹尚白的例证多与佛教密切相关,何以如此?会不会是因为受回鹘摩尼教徒尚白习俗的影响而致呢?这些一直是笔者萦绕脑际而...述律氏在契丹中地位甚高,被比作萧相国,故其后人遂以萧为姓。参见谭其骧《辽史札记》,《长水集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87年,第502页。   道宗《圣宗钦皇后哀册》,陈述辑校《全辽文》,北京:中华书局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393804.html
  • 从陕西出土佛教造像看背光类型之演变

    天神(健达婆、紧那罗、般遮翼)都着菩萨装束,且头上都有“圆光”。在“因缘故事里,象度善健达婆”,是天神,有“圆光”,克孜尔第76窟的“降魔变”里的三位魔女“圆光”的运用,在释迦”脱皮白骨”像的左侧三...

    卢秀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693819.html
  • 禅与中国书法艺术

    则技疑神;以是为道,则道疑圣。”苏轼所论,完全是禅书的至境,博学舆深广的生活阅历,使他能人乎自然景物之内,又能出乎其意象之外,创造出一种超乎悲欢憎之外的惮书,达到了“无意於佳乃佳”的境界。今观苏子所书...

    蔡日新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893828.html
  • 信愿——往生正因

    各种疾病、衰老等痛苦,最后还有最恐怖的死亡。我们的身体从各方面来讲,不论因、体、果,都是苦性、不清净的性。受生时是随受生,自己的识和父母的不净种子结合在一起,就形成这一生生命的最初位,都是烦恼的产物。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往生|信愿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0255593998.html
  • 如何从“看”中回归生命的源头

    起动,和他一起,和他一起创作、学习、工作、歌唱,那么在那里就会没有任何的障碍,只有自由和无拘无束。   看话头是说将话头挂于心头,“我”全部的身心集中于话头。能这样与话头一体,所有的分别作用和杂念...

    魏建中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80294133.html
  • 宗教如何看待全球化

    一位圣人,十三世纪的圣方济。大概大家都听过他的和平祝祷辞:“哪里有仇恨,就去播种;哪里有伤害,就去播种宽恕……。”他原来是个富家子弟,后来弃家修道,全心奉献给宗教,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。当时正值十字军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1795087.html
  • 藏文佛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略述

    佛教》1990年第2期;贡洛的《色达大佛塔详志》,载《西藏佛教》1990年第2期;洛桑丹增的《卓旺曲德寺简志》,载《西藏佛教》1990年第2期;格顿的《西藏活佛制度的形成》,载《中国藏学》1990年第...

    阿旺华丹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695207.html
  • 心智的培养

      中国人的观念是本体论,相信我们的心是有一个真心,但这裹不是。古人有一偈: “三点成星相,弯钩戴月斜,披毛从此得,作佛也由它”。贪的东面往裹钩,不好的东西往外踢,自心一生一世糊裹糊涂,贪瞠痴成三...

    道隆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6303095482.html
  • 南岳佛教1995至2008年年鉴

    赞助。据初步统计,1996-2000年,该会用于社会福利、公益事业的捐款达200万元之多,真正体现了佛教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菩萨精神,到南岳区委、政府和省、市宗教工作部门的高度评价。...灾后重建。大岳会长带领僧众购买湘西灾区万余斤椪柑,看望慰问南岳区光荣院、福利院、敬老院等处的老人、小孩。   [踊跃向四川地震灾区献祈福]   2008年5月12日,惊悉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,...

    周可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54195609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

    度人、普度众生的精神,曾对儒家“有差等”的仁爱精神有过重要的补充,并在近代以来曾激励过许多志士仁人为救国救民而奋斗。当然,佛教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为追求出世解脱服务的,其否定现实人生的终极价值取向和宣扬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25996040.html